戒幢佛学研究所创办二十周年庆典纪念圆满举行
发布日期: 2020-12-11 浏览量: 7,074 次浏览
本刊记者
2017年10月28日下午,戒幢佛学研究所创办二十周年庆典纪念在西园寺戒幢讲堂隆重举行。
出席庆典纪念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季晶女士,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曹雪娟女士、周万青副局长、郑尧清、郭金华处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湛如法师,香港宝莲禅寺方丈、南京大学教授、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净因法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纪华传教授,苏州大学教授、戒幢图书馆馆长王国平教授,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所长、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尚全教授(已故)。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西园戒幢律寺住持普仁大和尚,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和多年参与研究所授课的法师、老师以及校友们出席。庆典活动由观云法师主持。
一、建寺安僧兴道场,内修外弘育僧才
纪念活动开始,西园戒幢律寺住持普仁大和尚首先致辞,大和尚代表西园寺常住,对全国各地的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以济群法师为首的所长、副所长、法师、老师,长期以来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党政部门各级领导以及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寺院发展及研究所教育事业的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园寺主持 普仁大和尚
普仁大和尚跟大家说明,研究所创办于1996年9月,2017年研究所实际已经创办21年,而寺院前任住持安上长老是在1997年9月28日圆寂的,此次院庆活动和上午安上长老生西20周年纪念法会结合在一起,为的就是让大家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研究所和寺院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寺院前任住持明开、安上长老舍身护寺保护下来殿堂佛像和古版书籍为我们打下基础,更得益于他们无我利他、把个人融合到道场、佛教、众生中去的奉献精神的传承,安上长老在遗训中将一生学修结合寺院实际概括为“道风、学风、家风”三风,成为新时期寺院发展理念。
此外,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副会长茗山长老,他们生前对研究所也都非常关心,曾分别担任过名誉所长和所长。借此机会,大和尚代表西园寺常住对他们深表感恩,同时也祈愿他们莲品高升、乘愿再来。
这些年来,研究所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现任所长济群法师带领下,各位副所长以及全体行政管理人员和任课法师、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欣慰地看到寺院和研究所的发展进步。可是早些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西园寺僧团力量十分薄弱,那时候可以说真是百废待兴。20年来,通过举办僧伽教育,促进寺院僧众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以及义工和护法信众也通过信徒教育促进了他们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服务寺院和社会。此外,研究所的创办同时也促进了寺院在道风建设、人才培养、管理、传统文化弘扬以及基础建设等相关工作的提升和发展。回顾20年前,研究所是从地藏殿狭小的空间开始的,僧伽教育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发展空间,历史上,在元代西园寺规模非常大,到明末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记载西园寺当时占地还有340多亩。可是现在传统古建筑区域不仅面积不大,而且只中看而不中用。为了保护文物、完善风景名胜西园古刹的布局,同时更好地促进寺院自身发展,特别是僧伽教育以及传统文化弘扬、寺院生态环境的创造,因此,寺院这二十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断努力,通过收回和征用土地,整治周边环境,兴建了兼具传统风格与现代功能的三宝楼等研究所师生学修和生活的空间,建设教育禅修楼为满足僧伽教育用房以及信众来寺院参学、体验传统文化提供便利。恢复了从正门进入寺院的传统。目前,寺院东侧格局的完善和土地的征用也正在努力之中。在硬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研究所在人才培养、研究出版、传统文化弘扬等方面也取得喜人的进展。研究所积极参与全国讲经交流活动,成果丰硕。研究所出版法师的专著、毕业生论文集《戒幢文集》和通俗佛教书籍等,为促进研究所的教学研究、及时总结师生学修进展起到促进作用。
研究所二十年来的发展令人欣慰。但是,教育工作和道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研究所的发展与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我们的要求、社会各界的期待以及佛教自身发展需要,仍要不断努力,需要不断持之以恒地推进佛教教育工作。大和尚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不断做好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大和尚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研究所的发展,欢迎大家共同参与到研究所未来的建设中,同时也欢迎各位校友常回来看看。
二、二十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
戒幢佛学研究所教务长 净智法师
戒幢佛学研究所教务长净智法师介绍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创办20年来,在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西园寺这一殊胜道场,在自身建设、僧才培养、编辑出版、弘法利生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1.研究所切实贯彻“道风、学风、家风”的建设理念,并结合当前实际,通过集体智慧不断总结,形成了“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两项实践、培养三类人才”为主要内容的“道风建设‘一二三育人工程’”,即坚持“以戒为师”为根本原则的道风建设,强化“以学导修、以修证学”二项实践内容的学风建设,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为重点的家风建设。注重弘扬戒幢精神,即“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念”。研究所围绕所长济群法师所提出的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个修学次第开设课程,招收学生四百多人,很多毕业生在教学、弘法、管理等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2.研究所积极培养本所优秀学生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同时也聘请学修优异的法师、学者到研究所任教,努力为当前佛教界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
3.研究所为法师和老师们创造了优越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图书馆藏书丰富,为法师、老师以及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4.戒幢佛学研究所多次举办佛教教育以及佛教与心理学论坛,搭建与社会学者以及心理学专家对话的平台。
5.研究所前后编辑出版了“人生佛教”“以戒为师”“修学引导” “戒幢佛学”等四大系列的学术专著和通俗弘法书刊;创办《戒幢佛学》《人世间》学术和通俗期刊,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集多年来研究生毕业论文,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戒幢文集》共8卷,有230余万字。目前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专业研究以及弘法的出版物总计已有千余万字,可以说研究成果斐然。为佛教在新时期的发展、佛法的弘扬、人类心灵的净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6.在弘法利生方面,研究所一直对在家信众的闻法需求特别重视。所长济群法师依五大要素构建的“三级修学”的现代佛教修学体系,开启了国内信众教育的先河。形成了一套有次第、有引导、有氛围的修学体系,受到广大信众的普遍欢迎,为调节人们心态,为社会和谐承担了社会义务。在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念佛共学等传统修学的基础上,研究所还积极开展适合现代社会契理契机的修学模式,包括菩提静修营、周日皈依共修、观自在禅修营等,在道德教化、心态调节和启迪智慧等方面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使参与者能在短时间内走进佛教传统文化。此外,鉴于当今社会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所弘法部于2008年起开通了“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以实践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精神,每周二、四、六晚上面向大众开放,每年接听来电近千人次,面询百余人次。这是佛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实践,也是佛法融入世间、利益社会大众的有利尝试。另外,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发展的前提和背景下,研究所多年来也积极探索互联网加佛教的弘法方式,借助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年的办学,戒幢佛学研究所虽然在教育、弘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是道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宗教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二十年的不平凡岁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国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和宗教院校两个《办法》的指引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和广泛支持下,在寺院住持普仁大和尚的高度重视,所长济群法师的带领,副所长湛如法师、净因法师、纪华传教授等的关心下,戒幢佛学研究所一定会为佛教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爱国爱教、佛学造诣深厚、有能力和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类心灵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不忘初心,志存高远
作为一名十八年前入学研究所的戒幢学子,在家校友代表陕西省社科院黄崑威副研究员满怀敬畏的心情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徜徉在西园寺壮丽的建筑之间,流连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称叹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越的学修条件,为研究所师生们的丰硕成果点赞的时候,为曾经乃至还在为之默默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对于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创办,安上长老具有筚路蓝缕之举;普仁大和尚则于具体的办学过程中,付出了苦心孤诣的辛劳;济群导师在治学理念、培养方针等方面倾注了殚精竭虑的考量;各位法师、老师众志成城,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当人生陷入困顿的时候,每当重温在做戒幢学子的美好时刻的时候,总是重新鼓起奋斗的勇气。因为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有幸经常聆听到大和尚的谆谆教诲:做人一定要低调、忍隐、清高、勤苦,做事要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对于每一位戒幢学子,研究所所赋予每个人的不仅是内学的传授,更是戒幢精神的传递。这种精神的力量,必然指引、激励着戒幢学子,永远保持一颗充满鲜活顽强生命力的上进之心,向善之心,向道之心,不忘初心,志存高远!
四、回顾历史、再看今朝、展望未来
广州六榕寺 如觉法师
作为一位1997年初来到戒幢佛学研究所求学的戒幢学子,法师校友代表如觉法师此次重回自己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深感收获不少,感受良多,赞誉研究所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更是深探佛法奥妙的圣殿,对辛苦付出的所有人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
如觉法师从回顾历史、再看今朝、展望未来三个方面对研究所办学以来所取得的软、硬件方面的成就表示由衷的随喜赞叹,并祝福研究所为正法的住持、弘扬贡献新的力量!
回忆往昔,筚路蓝缕。当时的研究所初创非常不易,条件很简陋。但是在济群所长和几位副所长的带领下,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经常在法师带领下搞周末论坛,辩论得热火朝天。
再看今朝,成就非凡。二十年来,研究所在硬件、软件、弘法等方面的进步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西园戒幢研究所,成为推动当代中国佛教活动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面向未来,鹏程万里。作为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的学员,在以后的日子里,将继续关注和支持研究所的建设、发展。衷心祝愿戒幢佛学研究所,在各级政府、大和尚、所长和各位副所长、各位教授、专家、法师们的努力奉献下,在社会各界的踊跃支持下,越办越红火,桃李满天下!争取培养更多的教学、弘法、研究、管理、修持等多方面的人才,出版更多的研究论文及弘法文章,引导和利益更多的人群,为正法的住持、弘扬贡献新的力量!
五、真善、精进、担当
戒幢佛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届文法师
作为留校的戒幢学子,界文法师从2002年入学一直到现在,见证了西园寺、研究所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分享了研究所在坚持办学、弘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下,在讲经比赛中屡获大奖的情况,皈依共修法会、僧俗二众的教学等等方面的成绩;分享了“三风建设”在每位戒幢学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善、精进、担当”的戒幢精神。
真善。在西园寺,普仁大和尚强调,不搞商业,不做经忏佛事,整个寺院都是以办学和弘法为核心,所呈现的是一种清净朴实的修学氛围。这样一种人文氛围的熏陶之下,使历届的毕业的同学,都带有一种真和善的气质。虽然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但是彼此之间有一种法脉相融的亲切感,这是跟学子们在研究所所接受的熏修是分不开的。
精进。戒幢研究所注重教理学习,提倡多闻深思和利行,这里具有一种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它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毕业以后,每个人不仅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还能够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里来引导大众,分享法义,回馈社会。这是跟研究所“以学导修,以修证学”的积极精进的学风分不开的。
担当。当漫步在西园,触目都是清净庄严的殿堂、雄伟的大楼,随处可见的是举止如法、谦恭安详的义工们、居士们……让西园寺具有不一样的一种人文氛围。
所有这些,跟普仁大和尚、济群所长的佛教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佛子。研究所毕业的同学们,不管是留下来长住,还是随顺因缘教化一方,也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大家都在承担着,用自己的方式,从事着教学,从事着寺院管理、弘法布教、利益社会等所有的工作。西园精神在年复一年、一届又一届的办学过程中,正在扩散开来。在当代的中国佛教界,形成了一股清流,正呈现出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力。
六、“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佛教研究室主任
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
纪华传教授
教师代表纪华传教授,表达了自己作为二十年来西园寺不平凡的艰辛历程的见证者此时的感慨和激动,述说了自己多年来与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特别的因缘与留下的美好的回忆。2001年9月,纪教授离开西园寺,离开研究所,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知恩报恩。在西园戒幢研究所得到一年的关心和恩惠,未来一定要为西园、为研究所做十年的义工。因为这样的一个心愿,17年来,纪教授每年都要来西园,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
对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纪教授认为至少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党政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第二,与西园寺作为律宗的道场这样清净庄严的道风,以及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修的环境是分不开。第三,与研究所多元、包容、开放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第四,离不开社会各界、社会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教授的参与。这些诸多方面的因缘和合,成就了戒幢研究所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纪教授明确指出,佛教依然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所需。东晋时期的道安大师提到“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而佛教之所以能够成功中国化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佛教的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是相通的,另一个就是佛教在历史上也是中国社会之所需。佛教在道德教化,在社会人心的安定,辅助国家治理、安定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佛教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上也是相通的。所以,研究所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承担起佛教的责任。
七、佛教界的学术研究应该走自己的路
香港宝莲禅寺方丈
南京大学教授
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
净因法师
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净因法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对戒幢研究所的再认识。感慨地说:真正感觉得到佛家里面的法身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无处不在。
二十年来研究所的发展之路是很曲折的,正是济群法师的包容,研究所创办之初就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允许讨论的……佛学研究所二十年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佛教界的学术研究,应该创建自己独立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对于二十年来在研究所的收获,法师总结了自己的感受:一个研究所,软件跟硬件同时都需要,是一样重要的。他分析说,硬件上,普仁大和尚恢复和兴建了寺院的硬件设施,创造了学修环境,扭转了被动局面。软件上,明开长老的四像“政策要像政策,干部要像干部,寺庙要像寺庙,和尚要像和尚”精神;安上长老的“道风、学风、家风”的三风建设;普仁大和尚的“一二三育人工程”;济群法师的“五大要素”,都为研究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
西园寺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并非偶然,它是一直有家风传承下来的,不断地探索,不断去重新锁定自己的位置、校正自己的方向,在不断地聚焦。济群法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尝试,比如说,你要学习,你要去体证、去修,你要去应用。其实在应用的时候,然后有问题再回来研究,它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一套循环。这种循环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西园戒幢研究所二十年走过来的心路历程,很重要的就是它的硬件加它的软件,而且软件上面不断地探索。
光有软件无硬件,无法安装,软件是西园寺生命力的体现,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基地、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具有了自信,软件建设上则要不断探索独特性,在佛学研究上要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八、感谢、祝贺、期盼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
湛如法师
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湛如法师对研究所筹备、教学、弘法、研究等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对研究所开辟的标志性方向“专业跟通俗相结合,出家教育跟在家教育相结合”给予赞叹,并希望研究所作为一个研究机构,能够对有效的学术资源不断地整合,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领域处于领先,拥有发言权。
感谢。首先感谢济群法师跟自己在厦门期间同事六年,一起读书,一起教学,朝夕相处。后来法师又在济群法师的带领下参与研究所的前期工作。第二,要感谢普仁法师。普仁法师作为方丈,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全心全意地为寺庙谋发展,这对于办好戒幢佛学研究所都是很大的动力。第三,感谢净因法师、如觉法师、宗舜法师、明远居士等等,大家在一起教学相长,偶尔的一些讲座,大家的不断交流,对促进个人的进步是巨大的。
祝贺。二十年来,研究所培养了四百多位僧俗两界的龙象人才,比如,纪华传教授、如觉法师、明远居士……长期以来,从西园寺走出去的一些教界的,包括一些居士和一些法师们,他们的优秀直接对研究所的声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研究机构,一所大学,能够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最大的喜悦的事情。
期盼。戒幢佛学研究所二十年,研究生培养了若干届,无论是网站、学术期刊、戒幢佛学,包括通俗的期刊《人世间》,在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都非常大。法师分享到,他一直向很多海内外友人在介绍,你们要看中国佛教的一些网站啊,看看西园寺,看看戒幢佛学研究所,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非常纯粹——教育、弘法、利生,实际上就是家风、学风、道风,三风建设一以贯之。专业跟通俗相结合,出家教育跟在家教育相结合——戒幢佛学研究所开辟了一个比较标志性的方向。所以,研究所作为一个研究机构,课程的专业也在不断地拓展,各种有效的学术资源也在不断地整合,法师希望研究所的法师们最好能够在三个专业里边有一定的发言权,在一个领域里边能够处于领先。
湛如法师最后寄语: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但等到那时,西园会更美。
九、戒幢精神——承担、探索、开放、学习
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
西园戒幢律寺首座
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
济群法师
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将研究所定位为:探索型的研究所,并从研究所的发展过程、弘法方式的探索等等方面作了精彩的分享,希望每个戒幢佛子能够继承和发扬研究所承担、探索、开放、学习的精神,不断地超越自己,更好地去利益社会,服务大众。
法师讲到,研究所一路走来,离不开整个教界、许多法师、许多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的英明政策,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研究所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当初的几年的教育,研究所的成长,它在当代的佛教所做的事情、所承担的责任,对于每一个同学的成长以及对于教界,具有同样的教育意义。
法师特别强调,佛教的寺庙的建设必须要回归到寺庙的本位,那就是立足于教育、静修的功能。在弘法方式上,研究所做了许许多多的探索,每年的静修营,包括企业家静修营,医学界的静修营,皈依共修,传授菩提心戒、八关斋戒等等,甚至包括读书会、沙龙等等各种各样的弘法方式,紧密围绕着契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如何让佛法真正地能够走向社会,真正地能够引导更多的众生。
济群法师讲到,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发展,从开办戒幢佛学研究所,道场建设,弘法活动的开展,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戒幢精神。
第一,承担的精神。每一个出家人,身为佛子,是具有荷担如来家业的精神,有责任继往开来,有责任去传承,所以要对佛教发展有一份承担的精神,有一份使命感。“有我在,就有佛法在。” 当今的中国社会,要实现中国梦,作为佛教界,也要尽一份责任,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中国人的素质养成、人格建设、心态建设尽一份力量。
第二,探索的精神。佛陀发现了一条觉醒之路,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法如何去继承;如何契合这个时代,都需要去探索最佳的弘法方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法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志立于探索这样一条路,所以建立了三级修学。从五大要素、六大建设,到三级修学,正是立足于过去佛法在弘扬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立了这样一条菩提之道。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非常有效的。
第三,开放的精神。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全球化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视野。今天可以有条件去了解各个不同语系的佛教,我们也有条件去了解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传播方式、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重新认识汉传佛教,如何更好地去继承这样的一种智慧,如何更好地去为这个时代大众的修学到佛法的传播服务,能够提供良好的思路。
第四,学习的精神。只有不断地学习,包括对佛法的学习,到对世间法的学习,我们才能够跳出自己的观念,跳出自己的习惯,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生命系统,提升我们的生命系统,才能超越自己,更好地去利益社会。
戒幢佛学研究所能够走到今天,能够开展种种弘法事业,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所以,法师希望每一位戒幢佛子,也都能够继承这样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佛法发展的需要,它必将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发展的需要。不仅仅可以造福自己,同时也可以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十、三点期望——爱国爱教、传承弘扬、道风建设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季晶女士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各位法师、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校友至以诚挚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对明开、安上两位长老舍身护寺所保护下来的寺院基本格局的基础上,现任住持普仁大和尚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扩展和发展高度赞叹。对寺院注重戒律的优良道风的继承、人才的培养、大众的教化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面对新时期、新使命、新任务,对戒幢研究所提出三点期望:
第一,持续做好爱国爱教的工作。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承祖师大德的爱国优良传统,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努力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做出贡献。针对习总书记在外交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在佛教的国际化方面,在弘扬和认同方面也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
第三,更加注重佛教的道风建设。期待着戒幢佛学研究所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宗教政策法规的引导下,为社会的和谐、文化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庄严的法会在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返回27期目录请点击:这里
排版|叶萍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web4bangladesh.com
Copyright © 2018-2020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